大飛揚草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中藥,味辛、酸,性涼。歸肺、膀胱、大腸經。具有清熱解毒、利濕止癢、通乳。通常用於治療肺癰、乳癰、痢疾、泄瀉、熱淋、血尿,還可用來治療濕疹、腳癬、皮膚瘙癢、疔瘡腫毒、牙疳、產後少乳。

大飛揚草的功效與作用:清熱解毒、利濕止癢、通乳
大飛揚草味辛、酸,辛可驅散邪氣,酸能收斂正氣,且其性偏寒,而寒能清熱、解毒,常用於治療濕毒之邪引起的瘡瘍、疔毒等,同時對於肺癰、乳癰等病症也有一定的療效。其次,大飛揚草還有利濕的作用,可以促進尿液的生成與排出,可輔助治療泌尿系感染、細菌性痢疾等疾病。用大飛揚草煎水後外洗,還可以治療濕熱、風邪留於皮膚引起的濕疹、風疹,不僅能加快皮疹的消退,還有助於減輕皮膚瘙癢的症狀。除此之外,大飛揚草還有通乳的作用,適合產後乳汁過少或乳腺不通的女性服用,有助於促進乳汁分泌。
大飛揚草的食用禁忌,大飛揚草的食用方法
1、適宜人群:疔瘡腫毒者、皮膚瘙癢者、產後少乳者
2、禁忌人群:體虛者、脾胃虛寒者、孕婦、經期女性
3、不宜同食:寒涼食物
大飛揚草在藥物配伍上沒有明顯的禁忌,但是大飛揚草是一種性質寒涼的中藥材,少部分人服用後可能會出現頭暈、便溏等不適症狀,因此在服藥期間最好不要吃過於寒涼的食物,例如冰鎮西瓜、冷飲等,以免加重服藥的不良反應。
4、食用方法:煮湯
準備大飛揚草和豆腐,先將大飛揚草清洗乾淨,然後與豆腐一同放入砂鍋中,並加入適量的清水,用大火將水煮開後再用小火燉煮,煮熟後即可食用。
大飛揚草的藥理知識
【中藥名】大飛揚草
【別名】飛揚草、白乳草、天泡草、大乳汁草、催乳草、大奶漿草。
【藥用部位】大戟科植物飛揚草的全草或帶根全草。
【產地分佈】生於曠地、路旁、園邊。分佈於廣東、廣西、福建等地。
【採收加工】夏、秋季採收,曬乾。
【藥理研究】大飛揚草具有中樞性鎮痛及解熱的功效與作用;具有抗菌、抗炎作用,能興奮子宮。尚具有止瀉作用,對變形阿米巴有細胞毒作用。雌性豚鼠在性成熟期前給予大飛揚草,可使乳腺加快發育及泌乳。
【性味歸經】味辛、酸,性寒。歸肺經、肝經。
【功效與作用】清熱、解毒、通乳、滲濕、止癢。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。
【炮製方法】取原藥材,除去雜質,洗淨,稍潤至軟,切段,乾燥。
【臨床應用】用量6~9克,煎服;鮮品1~2兩,外用:煎水洗或搗敷。用治急性腸炎、菌痢、淋病、尿血、肺癰、乳癰、疔瘡、腫毒、濕疹、腳癬、皮膚瘙癢。

大飛揚草的配伍藥方
①治肺癰:鮮大飛揚全草一握,搗爛。絞汁半盞,開水沖服。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
②治乳癰:大飛揚全草60克和豆腐120克燉服;另取鮮草一握,加食鹽少許,搗爛加熱水外敷。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
③治赤白痢疾:大飛揚草15~24克,赤痢加白糖、白痢加紅糖,用開水燉服。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
④治小便不通,淋血:鮮大飛揚30~60克。酌加水煎服,日服2次。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
⑤治血尿:鮮飛揚草、鮮金絲草各30克,鮮烏韭、紅糖各15克。水煎服。(《福建藥物志》)
⑥治帶狀皰疹:鮮飛揚全草搗爛取汁,加雄黃末1.5克。調勻,塗抹患處。(《福建中草藥》)
⑦治麥粒腫:鮮飛揚草折斷,取乳汁塗患處。(《福建中草藥》)
大飛揚草和小飛揚草的區別
外形不一樣
大飛揚草採摘來之後,乾枯之後全草帶根入藥,大致是15釐米到30釐米的高度。根細長彎曲,呈現出紅棕色,不太規則。這種才質地堅硬比較容易斷裂。小飛揚草的高度比較低,為13釐米的樣子,莖細長,紅棕色,而根特別小。這是大飛揚草與小飛揚草的區別從外形上來看的。
功效與作用不一樣
大飛揚草與小飛揚草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功效與作用上明顯不一樣。大飛揚草能治療急性腸炎及菌痢,而且對於慢性氣管炎的改善效果也是很不錯的。一般在使用的時候,會根據病情需要,選擇單獨煎水內服,或是與其他的中藥配伍起來聯合使用。小飛揚草可以治療痢疾和菌劑,還能治療皮膚瘙癢和皮炎和濕疹等,還能消除乳房腫脹,也是煎水來內服,或是搗碎了外敷等。
大飛揚草的注意事項
大飛揚草性涼,脾胃虛寒者慎服。
微辛、酸,寒。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資料庫收錄的有毒植物,其毒性為全株有毒。
大飛揚草其毒性為全株有毒。有致瀉作用。
大飛揚草有興奮子宮作用,孕婦慎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