岩黃連的功效與作用,岩黃連的食用禁忌,岩黃連的食用方法

黃連味苦,性涼,歸胃、大腸經,有清熱解毒的功效,能夠清除人體的熱氣毒邪,對於上火引起的口舌糜爛、眼睛紅腫、口幹口苦、大便幹硬、腹脹等病症均有一定的緩解作用。岩黃連還有止痛止血的作用,比較適合痔瘡出血的患者服用,能夠幫助減少出血以及減輕肛門部位的疼痛。

岩黃連的功效與作用:清熱解毒、止痛止血、利濕

1、可以有效的治療人類肝炎和跌打損傷。

2、可以有效地治療患有火眼的患者。

3、可以適當的治療痔瘡出血。

4、可以有效的清熱解毒。

5、可以有效的止痛,還有止血的功效,適用於出血症的患者。

6、可以有效的化瘀消腫。

7、可用於治療口舌糜爛的患者。

8、可以有效的治療血痢的患者。

岩黃連的食用方法

蒸酒:選取適量的岩黃連放入碗中,並加入一定量的酒,讓酒浸沒藥材,隨後放入鍋中用蒸汽加熱後即可飲用。注意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飲用。

岩黃連的藥理知識 

【中藥名】岩黃連

【別名】岩胡、岩連、菊花黃連,土黃連。

【藥用部位】罌粟科植物石生黃堇的全草。

【產地分佈】生於海拔500~1200米的懸崖陡壁的岩石縫中或岩石邊。分佈於貴州、雲南、四川、西藏、廣西等地。

【採收加工】秋後采挖,除去泥沙,切段,曬乾。

【藥材性狀】根呈類圓柱狀或圓錐狀,稍扭曲,下部有分枝,直徑0.5~2釐米。表面淡黃色至淡棕色,具縱皺裂紋或縱溝。栓皮發達,易剝落。斷面不整齊,似朽木狀,皮部與木質部界限不明顯,質松。葉具長柄,捲曲柔軟,長10~15釐米。葉片多皺縮破碎,淡黃綠色,完整者二回羽狀分裂,一回裂片常5枚,奇數對生,末回裂片菱形或卵形。氣微,味苦澀。

【藥理研究】藥理實驗表明,所含生物鹼具有鎮痛、安神等中樞系統抑制作用;還具有抗炎、利膽、免疫調節、抗腫瘤和抗病毒作用。體外抗菌試驗初步證明其抗菌作用的有效成分為脫氫卡維丁,該成分對革蘭氏陽性菌有一定抑制作用,而對革蘭氏陰性菌則無抑制作用。

【性味歸經】性涼,味苦。

【功效與作用】清利濕熱、散瘀消腫。屬清熱藥下屬的清熱解毒藥。

【臨床應用】用量3~15克,煎服;外用適量。用治瘡癤腫毒、肝炎、肝硬化、肝癌。

【使用禁忌】尚不明確。

岩黃連的配伍藥方

1、治朦皮火眼翳子:岩黃連3克,龍膽草3克,上梅片1.5克。共研末, 裝瓷杯內蒸透後,用燈草蘸藥入眼內。(《貴州民間藥物》)

2、治痔瘡出血及紅痢:岩黃連15克,蒸酒60克服。(《貴州民間藥物》)

含岩黃連的複方製劑 

岩黃連注射液

【功效與主治】清熱解毒。用於急慢性肝炎屬肝下膽濕熱證者。

岩黃連的食用禁忌

適宜人群:口舌糜爛者、腹瀉腹痛者、痔瘡出血者

禁忌人群:脾胃虛寒者

不宜同食:燥、辣食物

岩黃連性涼,可以清熱降火,服用期間要注意飲食清淡,不建議食用燥、辣食物,例如辣椒、韭菜、羊肉、芥末、酒、煎炸食品等,這類食物有溫陽散寒的功效,容易降低岩黃的藥效,從而影響治療的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