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白蘞的功效與作用,白蘞的的食用禁忌

白蘞的功效與作用,白蘞的的食用禁忌

藥白蘞具有清熱解毒、疏風止熱的功效與作用及胃腸道的禁忌。白蘞的性味苦寒,具有較強的清熱解毒、消癰散結的作用。對於肺熱咳嗽具有疏風止熱等有效地改善咳嗽的症狀的功效。

白蘞的功效與作用

1、清熱解毒,可用於治療咳嗽、咽喉腫痛、痢疾等症狀。

2、消炎止痛,白蘞可研磨成粉用於外敷治療,可用於治療燙傷、跌打損傷、外出血、手足皸裂等症狀。

3、抑制病菌,白蘞可以防止病菌繁殖,比如紅色表皮蘚菌、同心性毛蘚菌等皮膚真菌,同時具有抗癌、鎮靜等作用。但是要注意胃氣弱、脾胃虛寒、癰疽已潰者忌用。

白蘞的藥用知識

【中藥名】白蘞 bai lian

【別名】山葡萄秧、野番薯、鵝搶蛋、見腫消。

【英文名】Ampelopsis Radix。

【來源】葡萄科植物白蘞的塊根。

【產地分佈】生於山野、路旁雜草叢中。分佈於華北、華東及中南地區。

【採收加工】春、秋季采挖,除去泥沙及細根,切成縱瓣或斜片,曬乾。

【藥材性狀】縱瓣長圓形或近紡錘形,長4~10釐米,直徑1~2釐米。切而周邊常向內捲曲,中部有一突起的棱線;外皮紅棕色或紅褐色,有縱皺紋、細橫紋及橫長皮孔,易層層脫落,脫落處呈淡紅棕色。斜片卵圓形,長2.5~5釐米,寬2~3釐米。切面類白色或淺紅棕色,可見放射狀紋理,周邊較厚,微翹起或略彎曲。體輕,質硬脆,易折斷,折斷時,有粉塵飛出。氣微,味甘。

【性味歸經】性微寒,味苦。歸心經、胃經。

【功效與作用】清熱解毒、消癰散結。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。

【臨床應用】用量4.5~9克,水煎服;鮮品搗爛或幹品研細粉外敷。用治癰疽發背、疔瘡、瘰鬁、水火燙傷等。

【藥理研究】為外科常用中藥,歷代皆用治瘡瘍、癤腫等,以外用效果較好,近年來化學及藥理方面的研究報導表明,水浸劑對共心性毛癬菌、奧杜盎小孢子菌、腹股溝表面癬菌等有抑制作用。另有報導,提取物醋酸乙酯可溶部分,對四氯化碳致小鼠肝損傷具有保護作用。

【化學成分】本品含酒石酸、延胡索酸、槲皮素、白藜蘆醇、大黃素、α-菠固醇、原兒茶酸、鞣質、黃酮苷、葡萄糖等。另含粘液質、澱粉。

【使用禁忌】脾胃虛寒及無實火者禁服,孕婦慎服。不宜與川烏、制川烏、草烏、制草烏、附子同用。

白蘞的配伍藥方

①治燙火灼爛:白蘞末敷之。(《備急方》)

②治諸物哽咽:白蘞、白芷等分。為末,水服6克。(《聖惠方》)

③治濕熱白帶:白蘞、蒼術各6克。研細末,每服3克,每日2次,白糖水送下。(《全國中草藥彙編》)

④治腹股溝疝:白蘞30克,水煎加白糖沖服。(《青島中草藥手冊》)

⑤治瘡口不斂:白蘞、白及、絡石藤各15克,取幹者。為細末,幹撒瘡上。(《雞峰普濟方》白蘞散)

白蘞的複方製劑

·拔毒膏

清熱解毒,活血消腫。用於熱毒瘀滯肌膚所致的瘡瘍,症見肌膚紅、腫、熱、痛,或已成膿。

·京萬紅

清熱解毒,涼血化瘀,消腫止痛,祛腐生肌。用於水、火、電灼燙傷,瘡瘍腫痛,皮膚受損,創面潰爛。

·內消瘵瘍丸

化痰,軟堅,散結。用於痰濕凝滯所致的瘵瘍,症見皮下結塊、不熱不痛。

陽和解凝膏

溫陽化濕,消腫散結。用於脾腎陽虛、痰瘀互結所致的陰疽、瘵瘍未潰、寒濕痹痛。

·少林風濕跌打膏

散瘀活血,舒筋止痛,祛風散寒。用於跌打損傷,風濕痹病,症見傷處瘀腫疼痛、腰肢酸麻。

·安陽精製膏

消積化瘤,逐瘀止痛,舒經活血,追風散寒。用於瘙痕積聚,風寒濕痹,胃寒疼痛,手足麻木。

·牛黃清心丸

清心化痰,鎮驚祛風。用於風痰阻竅所致的頭暈目眩、痰涎壅盛,神志混亂、言語不清及驚風抽搐、癩癇。

白蘞的鑒別用藥

白鼓在用藥時經常與山慈菇存在混淆情況:

白藪和山慈菇是兩種不同的中藥材,兩藥均善清熱解毒、消癰散結,同可用治療療癰瘡毒,腫硬疼痛,但兩者的植物來源、功效、應用以及用法用量皆不相同。白藪味苦歸心經,消癰止痛力強,又能生肌斂瘡,用治瘡瘍腫毒初起者可消,成膿者促潰,久潰者能斂,故為治瘡瘍之良藥。而山慈菇甘微辛歸肝經,解毒散結力強,善治痰瘍、瘺瘤,亦為癜痕痞塊常用之品。

白藪為清熱藥,味苦,微寒。歸心、胃經。具有清熱解毒、消癰散結、斂瘡生肌之功效。可用於癰疽發背,療瘡,瘵痂,燒燙傷。內服5-10g。外用適量,煎湯洗或研成極細粉敷患處。不宜與川烏、制川烏、草烏、制草烏、附子同用。

山慈菇為清熱藥,味甘、微辛,涼。歸肝、脾經。具有清熱解毒、化痰散結之功效。可用於癰腫療毒,瘵病痰核,蛇蟲咬傷,癜痕痞塊。內服3-9g。外用適量。

【炮製方法】:除去雜質,洗淨,潤透,切厚片,乾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