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白鮮皮的功效與作用,白鮮皮的食用禁忌,白鮮皮的食用方法

白鮮皮的功效與作用,白鮮皮的食用禁忌,白鮮皮的食用方法

白鮮皮味苦寒,歸脾、胃、膀胱經。有清熱燥濕,祛風止癢之功效。對於濕熱瘡毒、疥癬濕疹、皮膚瘙癢等疾病有一定的療效,還可以和苦參、蟬蛻、地膚子、防風等配伍使用,還可以用來治療陰癢。還能治療濕熱引起的下肢關節腫痛、濕熱黃疸。白鮮皮對常見的致病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和解熱作用。白鮮皮味苦性寒,陽虛體質患者禁用白鮮皮。

白鮮皮的功效與作用:清熱燥濕、祛風止癢

白鮮皮為植物白鮮的根皮,常以乾燥根皮入藥。白鮮皮性寒、味苦,歸脾、胃經,具有清熱燥濕、祛風止癢等功效。

1、清熱燥濕:白鮮皮性味苦寒,具有清熱燥濕的功效,可促進機體熱邪、燥邪排出體外,對於改善濕熱瘡毒、濕疹、疥癬等疾病有一定作用。

2、祛風止癢:白鮮皮具有祛風止癢的功效,當患有濕疹、風疹等疾病並出現瘙癢症狀時,可用白鮮皮緩解。

白鮮皮的食用禁忌食用方法

1、適宜人群:一般人群均適宜

2、禁忌人群:脾胃虛寒者

3、不宜同食:辣椒,白鮮皮為一種中草藥,不能與辛辣刺激性食物一起食用,例如辣椒,以免降低白鮮皮的治療效果。

4、食用方法:內服,白鮮皮與苦參可一同入藥製成水丸,可用溫開水送服。

白鮮皮的藥理知識

【中藥名】白鮮皮 baixianpi

【別名】鮮皮、北鮮皮、野花椒根皮、臭根皮。

【英文名】Dictamni Cortex

【藥用部位】芸香科植物白鮮的根皮。

【產地分佈】生於山陽坡疏林或灌木叢中,以及開闊的多石山坡、平原草地。分佈於黑龍江、吉林、遼寧、內蒙古等地。

【採收加工】春、秋兩季均可采挖,但以春季采挖者為佳。將根挖出後,洗淨,除去細根及外面粗皮,縱向割開,抽去木心,曬乾。

【藥材性狀】捲筒狀,長5~15釐米,直徑1~2釐米,厚0.2~0.5釐米。外表面灰白色或淡灰黃色,具縱皺紋和側根痕,常有突起的顆粒性小點,內表面淡黃色或類白色,有細縱紋,有時具小圓形側根穿孑L。質輕而脆,易折斷,折斷時有白粉飛揚.斷面不平坦,乳白色,略呈層片狀,迎光可見閃亮的小結晶狀物。有羊膻樣氣,味微苦。

【藥理研究】對多種致病真菌具有抑制作用;能增強心肌收縮力,收縮血管;對子宮及腸平滑肌有強力的收縮作用;抑制免疫功能,尚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。水浸液對多種皮膚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;水浸液對溫刺發熱之兔有解熱作用;對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均有抑制作用,而不導致脾臟萎縮;本品多糖還能提高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;白鮮堿對離體蛙心有興奮作用,可使心肌張力增加,對離體兔耳血管有明顯的收縮作用,崖椒堿能抗心律失常;此外本品能縮短凝血時間,鬆弛血管,梣酮對大鼠有抗生育、抗受精作用,白鮮堿有體外抗癌活性。胡盧巴堿大鼠灌服LD50為5克/千克。

【化學成分】含白鮮堿、茵芋堿、梣酮、黃柏酮、補骨脂素、花椒毒素、槲皮素、異槲皮素等成分。

【性味歸經】性寒,味苦。歸脾經、胃經。

【炮製方法】取原藥材,除去雜質及殘留木心,洗爭、潤透、切厚片、乾燥。

【功效與作用】清熱燥濕、祛風解毒。屬清熱藥下分類的清熱燥濕藥。

【臨床應用】用量4.5~9克,內服煎湯,治療濕熱瘡毒、黃水瘡、濕疹、風疹、疥癬、瘡癩、風濕痹、黃疸尿赤等症。外用適量,煎湯洗或研粉敷。

【使用禁忌】虛寒證禁服。

白鮮皮的配伍藥方

①治皮膚濕疹、皮膚瘙癢:白鮮皮、苦參各90克,為水丸。每服6克,日2次,溫開水送服。並可單用白鮮皮適量,煎湯,外洗。每日1~2次。(《青島中草藥手冊》)

②治鵝掌風:用白鮮皮入口嚼爛,手搓之。(《萬氏秘傳外科心法》)

③治急性肝炎:白鮮皮9克,茵陳15克,梔子9克,大黃9克。水煎服。(《內蒙古中草藥》)

④治產後風虛:白鮮皮、獨活各90克。為粗末,酒、水各二盞,煎取二盞。分三服。或單用白鮮皮亦妙。(《衛生易簡方》)

⑤治外傷出血:白鮮皮研細末,外敷。(《寧夏中草藥手冊》)

白鮮皮的複方製劑

癬寧搽劑

清熱除濕,殺蟲止癢,有較強的抗真菌作用。用於腳癬、手癬、體癬、股癬皮膚癬症。

濕毒清片

養血潤膚,祛風止癢。用於血虛風燥所致的風瘙癢,症見皮膚乾燥、脫屑、瘙癢,伴有抓痕、血痂、色素沉著;皮膚瘙癢症見上述證候者。

金蟬止癢膠囊

清熱解毒,燥濕止癢。用於濕熱內蘊所引起的丘疹性蕁麻疹,夏季皮炎皮膚瘙癢症狀。

複方青黛丸

清熱涼血,解毒消斑。用於血熱所致的白疙、血風瘡,症見皮疹色鮮紅、篩狀出血明顯、鱗屑多、瘙癢明顯,或皮疹為圓形、橢圓形紅斑,上附糖枇狀鱗屑,有母斑;銀屑病進行期、玫瑰糠疹見上述證候者。

白癜風膠囊

活血行滯,祛風解毒。用於經絡阻隔、氣血不暢所致的白癜風,症見白斑散在分佈、色澤蒼白、邊界較明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