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劑-三物白散-溫逐寒飲,除痰散結

【方劑出處】三物白散,出自漢·張仲景《金匱要略》

【配方組成】桔梗三分(9克);巴豆去皮尖,熬黑,研如脂,一分(3克);貝母三分(9克)。

【用法用量】上三味,為散,內巴豆,更於臼中杵之,與白飲和服。強人半錢匕,贏者減之。病在膈上必吐,在膈下必利,不利,進熱粥一杯,利過不止,進冷粥一杯。身熱皮粟不解,欲引衣自覆,若以水潠之、洗之,益令熱劫不得出,當汗而不汗,則煩。假令汗出已,腹中痛,與芍藥三兩,如上法。

【功效作用】溫逐寒飲,除痰散結。

【主治】飲結胸證,肺膿腫、肺間質纖維化、支氣管炎、哮喘、腎病綜合征等臨床表現符合寒飲結胸證者。

【臨床應用】

1.中醫病證:寒飲結胸證。胸巾疼痛,短氣,或心下石硬而疼痛,或從心下至少腹硬滿疼痛而不可按,或咳,或喘,或惡寒,或不大便,舌淡、苔薄或膩,脈沉緊。

2.西醫疾病:肺膿腫、肺間質纖維化、支氣管炎、哮喘、滲出性胸膜炎、滲出性腹膜炎、肝硬化腹水、腎小球腎炎、腎病綜合征等臨床表現符合寒飲結胸證者。

【用藥分析】方中巴豆逐寒滌飲;貝母降逆化痰;桔梗宣利化痰。

【用方思路】

1.三物白散既是辨治寒飲結胸或夾熱證的重要代表方,又是辨治諸多雜病如心病、腎病、肝病、肺病、皮膚病等的重要基礎方。

2.方中巴豆可攻逐諸臟腑、筋骨、肌膚之寒飲;貝母既可清熱,又叮化痰;桔梗既宣發,又化痰。從方中用藥用量及調配分析得知,三物白散的應用並不局限於寒飲結胸或夾熱證,還可用於辨治諸多雜病,如呼吸、迴圈、泌尿、內分泌及代謝等系統疾病。

3.運用三物白散辨治的病證(無論病變部位在胸膈或在脘腹)以寒飲鬱結或夾熱為主,其治當溫逐寒飲。

【隨證加減】若夾鬱,可與四逆散合方用之;若夾寒瘀,可與當歸四逆湯合方用之;若夾瘀熱,可與桃核承氣湯合方用之。應用時還必須結合病變主次酌情調整方藥用量

【注意事項】運用三物白散既要辨清西醫之病,又要辨清西醫之病屬於中醫寒飲或夾熱證。辨西醫之病可進一步瞭解疾病的發展演變及轉變規律,辨中醫之證可更好地針對西醫之病選用三物白散。

【附注】①學用三物白散應重視巴豆和桔梗的用量調配關係、巴豆和貝母的用量調配關係。②三物白散雖是辨治寒飲結胸證的重要代表方,但在臨床中對痰水內結證等也具有良好治療作用。

【方歌】三物白散寒結胸,桔梗貝母與巴豆,心下痞硬胸脅痛,惡寒苔白助藥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