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劑-理中丸功效與禁忌(治療脾胃虛寒型反流性食管炎)

【方劑出處】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,出自漢·張仲景《金匱要略》

【配方組成】黃芪五兩(15g),芍藥三兩(9g),桂枝三兩(9g)。

【用法用量】上三味,以苦一升,水七升,相和,煮取三升,溫服一升。當心煩,服全六七日乃解。若心煩不止者,以苦酒阻故也。

【功效作用】溫陽益氣,清化濕邪。

【主治】黃汗,身體腫,發熱;汗出而渴,狀如風水,汗沾衣,色正黃如柏汁,脈自沉。

【臨床應用】

1.中醫病證:濕熱黃汗證。身體重,四肢頭面腫,胸滿,發熱,汗出而渴,狀如風水,汗沾衣,色正黃如柏汁,若汗出已,久久其身必甲錯,發熱不止者,必牛惡瘡,或生癰膿,舌紅、苔黃膩,脈沉遲。

2.西醫疾病:內分泌紊亂引起的多汗症、末梢神經炎、神經性皮炎、神經性頭痛、神經性肌肉痙攣、皮膚過敏引起的瘙癢症等臨床表現符合濕熱黃汗證者。

【用藥分析】方中黃芪益氣化濕;桂枝辛溫通陽化濕;芍藥瀉熱益營緩急;苦酒(醋)清瀉濕熱。

【用方思路】

1.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既是辨治濕熱黃汗證的重要代表方,又是辨治諸多雜病如心病、肺病、腎病的重要基礎方。

2.方中黃芪既可固表,又可益裏;芍藥、苦酒(蠟)既可固表斂陰,又可瀉熱。從方中用藥用量及調配分析得知,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的應用並不局限於濕熱黃汗證,還可用於辨治諸多雜病,如內分泌、泌尿、迴圈等系統疾病。

3.運用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辨治的基本病證(無論病變部位在表還是在裏)是濕熱夾虛;根據方中用藥分析,本方辨治的病證主要是虛實夾雜,治療重在補虛瀉實。

【隨證加減】若夾熱,可與梔子柏皮湯合方用之;若夾寒濕,可與甘薑苓術湯合方用之。

【注意事項】運用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既要辨清西醫之病,又要辨清西醫之病屬於中醫濕熱夾虛。辨西醫之病可進一步瞭解病病的發展演變及轉變規律,辨中醫之證可更好地針對西醫之病選用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。

【方歌】(一)黃芪芍桂苦酒湯,濕熱黃汗色正黃,發熱汗出身體重,通陽益氣清濕熱。

(二)黃汗芪芍桂酒湯,身腫發熱渴汗當;汗出沾衣色如柏,是因汗出浴水殃。

用前須知

●本品性狀發生改變時禁止使用。

●兒童必須在成人監護下使用。

●請將本品放在兒童不能接觸的地方。

●如正在使用其他藥品,使用前請諮詢醫師或藥師。

【禁用人群】對方劑過敏者禁用。濕熱中阻所致胃痛、嘔吐、泄瀉者不宜使用。

【慎用人群】

過敏體質者慎用。

陰虛內熱、感冒發熱者慎用。

孕婦慎用。

【藥物漏服】

如果您忘服了一次,應在記起時立即服用。如果時間已經接近該服下一次藥時,則不要再服,應重新按您平常的規律用藥。千萬不要一次使用雙倍的劑量。

【停藥指征】

如服藥3天左右症狀仍無改善或症狀加重,建議停藥觀察。

此外,您可能出現其他的副作用,如果您用藥後感覺不適,請及時告知醫生,醫生會根據不良反應的輕重判斷是否應停藥或採取必要的措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