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劑-理中湯、理中丸、人參湯(溫中祛寒,益氣健脾。)

方劑名】理中丸,出自《傷寒論》

【組成】人蔘、幹薑、甘草炙、白術各三兩(各9g)。

【用法】上四味,搗篩,蜜和為丸,如雞子黃許大(9g)。以沸湯數合,和一丸,研碎,溫服之,日三四服,夜二服。腹中未熱,益至三四丸,然不及湯。湯法:以四物依兩數切,用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服湯後,如食頃,飲熱粥一升許,微自溫,勿發揭衣被。現代用法:上藥共研細末,煉蜜為丸,重9g,每次1丸,溫開水送服,每日2~3次。或作湯劑,水煎服,用量酌定。

【功效】溫中祛寒,益氣健脾。

【主治】

1.脾胃虛寒證。脘腹疼痛,喜溫喜按,嘔吐下利,腹滿食少,畏寒肢冷,口淡不渴,舌淡苔白,脈沉細或沉遲無力。

2.陽虛失血證便血、吐血、衄血或崩漏等,血色暗淡,質清稀。

3.脾胃虛寒所致的胸痹,或小兒慢驚,或病後喜唾涎沫等。

【方解】本方所治諸證皆由脾胃虛寒,升降失常所致。本方證治廣泛,但總屬脾胃虛寒。一則失於溫煦,症見脘腹疼痛,喜溫喜按,畏寒肢冷或胸痹證;二則運化失常,症見腹滿食少;三則升降失常,症見嘔吐下利;四則攝納無權,症見陽虛失血,或病後喜唾涎沫等。舌淡苔白潤,口不渴,脈沉細或沉遲無力皆為虛寒之象。治宜溫中祛寒,補氣健脾。方中以幹薑為君,大辛大熱,溫中祛寒,扶陽抑陰,為振奮脾陽之要藥。以人參之補,益氣健脾,以複運化,為臣藥。君臣相配,溫養中焦脾胃陽氣,以複運化、統攝、升降之能。以白術之燥,健脾燥濕,防脾虛生濕,為佐藥。以炙甘草之和,益氣和中,為使藥。四藥相配,一溫一補一燥,使脾胃陽氣振奮,寒邪祛除,則運化升降功能恢復諸證自愈。本方在《金匱要略》中作湯劑,稱“人參湯”。理中丸方後亦有“然不及湯”四字。蓋湯劑較丸劑作用力強而迅速,臨床可視病情之緩急酌定使用劑型。

【臨床運用】

1.用方要點:本方為溫補脾胃,治療中焦虛寒的要方。以自利不渴,嘔吐腹痛,舌淡苔白,脈沉細為辨證要點。

2.現代運用:本方常用於治療急慢性胃腸炎、胃及十二指腸潰瘍、胃痙攣、胃下垂、胃擴張、慢性結腸炎等屬脾胃虛寒者。

【使用注意】濕熱內蘊中焦或脾胃陰虛者禁用。

【附】附子理中丸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人參去蘆 白術剉 幹薑炮甘草炙,叢剉附子炮,去皮臍各一兩(各30g)共研細末,煉蜜為丸,每兩作十丸,每服一丸,稍熱食前服,每日2次。功效:溫陽祛寒,益氣健脾。主治:中焦虛寒,陽虛較甚。症見脘腹疼痛,下利清穀,或霍亂吐利轉筋等。附子理中丸是在理中丸的基礎上加用大辛大熱的附子,脾腎雙補,補火生土。其溫中散寒之力更強,且能溫腎,適用於中焦虛寒之重證,或兼腎陽虛衰,火不生土者。

【方歌】理中丸主溫中陽,人參甘草術幹薑,嘔利腹痛陰寒盛,再加附子更扶陽。

【仲景原文解析】

  《傷寒論》第159條:傷寒服湯藥,下利不止,心下痞硬,服瀉心湯已,複以他藥下之,利不止,醫以理中與之,利益甚。理中者,理中焦,此利在下焦,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。複不止者,當利其小便。

解析:太陽傷寒,治應汗解,如果誤服攻下的湯藥,要造成下利不止、心下痞硬的甘草瀉心湯證,服瀉心湯則證已,但又誤用其他攻下的藥,則可造成下利不止。此時醫者用理中湯治療,不僅無效,反而下利更甚。這是由於理中湯專理中焦的胃,今之下利不止,是因反復誤下,使下焦腸虛失權而滑下不止,宜以收攝止瀉的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。若服後利還不止,則當利其小便,使水穀別,而下利自止。

《傷寒論》第386條:霍亂,頭痛、發熱、身疼痛、熱多欲飲水者,五苓散主之;寒多不用水者,理中丸主之。

解析:見五苓散條。

《傷寒論》第396條:大病差後,喜唾,久不了了,胸上有寒,當以丸藥溫之,宜理中丸。

解析:傷寒病癒後,其人喜唾,久久不已,此為胃中有寒飲,宜以理中丸溫以和之。

按:喜唾為胃虛有飲,此證多有,不必限於大病差後,本方有良驗。

 《金匱要略·胸痹心痛短氣病》第5條:胸痹,心中痞,氣結在胸,胸滿,脅下逆搶心,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,人參湯亦主之。

解析:心中痞,指心中痞塞氣不暢通之意。氣結在胸,是說氣結於胸中而胸滿悶。脅下逆搶心,是說自覺有氣自脅下而逆於心胸感。枳實薤白桂枝湯,功能降逆行氣以消脹滿,故可用其治療。而又說人參湯〔即本方)亦主之者,是因中氣大虛,飲自下乘,亦可引起氣結胸滿的類似證候。前者是實證,後者是虛證,要根據證的虛實選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