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薇是蘿藦科植物的乾燥根及根莖,它可以治療陰虛發熱、骨蒸潮熱、肝虛熱、陰虛、外感溫病、熱入營血證、肺熱咳嗽、熱痢、血痢、癰腫毒瘡、咽喉腫痛、毒蛇咬傷。白薇最好和玉竹一起服用,有滋陰生精、透表,治陰虛外感的作用。可以內服1次12克,1日2次早飯前,晚飯後服用。注意事項是,本品性寒益陰,故脾胃食少便溏者不宜用。

白薇的功效與作用:清熱涼血、利尿通淋
白薇味苦、鹹,性寒。歸胃、肝、腎經。具有清熱涼血、利尿通淋等功效。
1、清熱涼血:白薇性寒,具有清熱涼血的功效,可用於緩解溫病熱入營血、身熱經久不退、熱淋、咽喉腫痛等症。
2、利尿通淋:白薇味苦、鹹,歸胃、肝、腎經,具有利尿通淋的功效,可用於緩解水腫、小便不利等症。
白薇的食用禁忌,白薇的食用方法
2、禁忌人群:泄瀉不止者
1、適宜人群:水腫患者
3、不宜同食:炮薑,炮薑性溫,具有溫經散寒的功效,與白薇作用相悖,若一同服用可能會影響藥效。
4、食用方法:煎服,取適量白薇加水熬煮,去滓後熱服。
白薇的藥理知識
【中藥名】白薇
【別名】春草、芒草、薇草、白龍須、老君須、龍膽白薇。
【來源】蘿摩科植物白薇的根及根莖。
【產地分佈】生於山坡或樹林邊緣。分佈於黑龍江、吉林、遼寧等地。
【採收加工】春、秋兩季挖采根部,除去殘莖、泥土,曬乾。
【藥理研究】甾體多糖苷能使心肌收縮力增強,心率減慢;水提物有一定的祛痰作用,而無鎮咳和平喘作用。毒性:腹腔注射醇提物LD50為7.5克/千克。具有退熱,抗炎等作用。
【性味歸經】性寒,味苦、鹹。歸胃經、肝經、腎經。
【功效與作用】清熱、涼血、利尿。屬清熱藥下分類的清熱涼血藥。
【臨床應用】用量4.5~9克,內服煎湯,或入丸散,治療陰虛潮熱、熱病後期低熱不退、熱淋尿澀等症。治體虛低燒、夜眠出汗:白薇、地骨皮各12克;治金瘡出血不止:白薇末貼之。
【炮製方法】揀去雜質,醫學|教育網搜集整理春冬季用溫水洗淨,夏秋季用冷水搶洗,撈入筐內,加蓋濕布,次日取出,去蘆,切成2厘厚橫片,曬乾。若取其降低苦寒,則用清炒法,將藥片投入鍋內,用文火炒至淡黃色為度。
【使用禁忌】血虛無熱、陽氣外越、中寒食少便溏者慎服,汗多亡陽者禁服。

白薇的配伍藥方
①治虛熱盜汗:白薇、地骨皮各12克,銀柴胡、鱉甲各9克。水煎服。(《河北中草藥》)
②治肺結核潮熱:白薇9克,葎草果實15克,地骨皮12克。水煎服。(《青島中草藥手冊》)
③治風濕關節痛:白薇、臭山羊、大鵝兒腸根各15克。泡酒服。(《貴州草藥》)
④治金瘡血不止:白薇末貼之。(《儒門事親》)
⑤治火眼:白薇30克。水煎服。(《湖南藥物志》)
白薇的複方製劑
含白薇的複方製劑
白薇丸
主治:產後風虛勞損,寒熱發歇,血脈虛竭,四肢羸弱,飲食無味。
白薇散
主治:虛勞羸弱,小便數者。
白薇的適宜和禁忌
適宜:
產後虛煩嘔逆、小便淋瀝、尿路感染者
白薇有除虛煩、清熱散腫、生肌止痛之效,適用於產後虛煩嘔逆、小便淋瀝、腎炎、尿路感染、水腫、支氣管炎和風濕性腰腿痛等病人
禁忌:下後內虛、腹中覺冷、泄瀉不止者
凡傷寒及天行熱病,或汗多亡陽過甚,或內虛不思食,食亦不消,不可服。
下後內虛,腹中覺冷,或因下過甚,泄瀉不止,皆不可服。
白薇素有較強的強心作用,內服過量,易引起強心苷樣中毒反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