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皮味苦澀,性寒。歸肝、膽、大腸經。具有清熱燥濕,清肝明目的作用。常用於治療濕熱痢疾,腹瀉帶有膿血伴裏急後重及赤白帶下。也可用於治療肝熱目赤腫痛,目生翳膜,眼屎增多。也用於風濕痹痛。
秦皮的功效功效與作用:清熱燥濕、收澀止痢、清肝明目
秦皮為木犀科植物苦櫪白蠟樹、白蠟樹等的乾燥枝皮,中醫認為其味苦、澀,性寒,歸肝、膽、大腸經,具有清熱燥濕、收澀止痢、清肝明目等功效。
1、清熱燥濕:秦皮味苦、澀,性寒,具有清熱燥濕的功效,可以緩解心煩口苦、小便顏色發黃、關節腫脹、食欲下降、咽喉腫脹疼痛等症。
2、收澀止痢:秦皮苦澀性寒,能夠收澀止痢、止帶,能夠緩解濕熱瀉痢所致的裏急後重等症。
3、清肝明目:秦皮歸肝經,並且性寒,可清瀉肝火、明目退翳,具有清肝明目的功效,可以緩解肝經鬱火所致的目赤腫痛、目生翳膜、眼睛幹澀等症。
秦皮的食用禁忌與食用方法
1、適宜人群:目赤腫痛者
2、禁忌人群:脾胃虛寒者
3、不宜同食:辣椒,秦皮不能與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一起食用,例如辣椒,以免降低藥物的治療效果。
4、配伍禁忌
秦皮惡茱萸、苦瓠、防葵。秦皮與茱萸、苦瓠、防葵配伍使用會使秦皮的清熱燥濕,收澀止痢,止帶,明明功效降低,應避免與此類藥材配伍使用。本品若聯合使用及中西藥聯合使用,需要辨證論治、臨床個體化治療。如果您正在使用其他藥物,用藥前請諮詢醫生,並將您所有已確診的疾病及正在接受的治療方案告知醫生。
5、食用方法:煎服,將秦皮洗淨,放入砂鍋中煎制至熟後即可服用。

秦皮的藥理知識
【中藥名】秦皮 qinpi
【別名】蠟樹皮、秦白皮、梣皮。
【英文名】Fraxini Cortex
【藥用部位】木犀科植物尖葉白蠟樹的枝皮或幹皮。
【產地分佈】均生於山坡路邊或林中。分佈於陝西、甘肅、湖北、四川等地。
【採收加工】春、秋季剝取枝皮或幹皮,曬乾。
【藥材性狀】枝皮:捲筒狀或槽狀,長10~60釐米,厚1.5~3毫米。外表面灰白色、灰棕色至黑棕色或相間呈斑狀,平坦或稍粗糙,並有灰白色圓點狀皮孔及細斜皺紋,有的具分枝痕。內表面黃白色或棕色,平滑。質硬而脆,斷面纖維性,黃白色。無臭,味苦。幹皮:長條狀塊片,厚3~6毫米。外表面灰棕色,具龜裂狀溝紋及紅棕色圓形或橫長的皮孔。質堅硬,斷面纖維性較強。
【藥理研究】抗菌、抗炎、鎮痛,可用於“痛風”性關節炎,影響花生四烯酸代謝;還有止咳、祛痰、平喘作用。
【化學成分】含七葉樹苷、秦皮苷、七葉樹內酯等成分,並分得微量成分N-苯基-2-苯胺,該成分首次從木樨科中得到。另含馬栗樹皮苷、馬栗樹皮素、秦皮素、秦皮甲素、秦皮乙素、熊果酸、胡蘿蔔苷等成分。
【性味歸經】性寒,味苦、澀。歸肝經、膽經、大腸經。
【功效與作用】清熱燥濕、收澀、明目。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燥濕藥。
【臨床應用】用量6~12克,水煎服;外用適量,煎洗患處。用治熱痢、泄瀉、赤白帶下、目赤腫痛、目生翳膜。
【使用禁忌】脾胃虛寒者禁服。
秦皮的配伍藥方(僅供參考)
①治急性菌痢:秦皮、苦參各12克,炒萊菔子、廣木香各9克。共為細末,開水調服,每次9~12克,每日3~4次。(《國醫論壇》1986,(2),52)
②治慢性細菌性痢疾:秦皮12克,生地榆、椿皮各9克。水煎服。(《河北中藥手冊》)
③治急性肝炎:秦皮9克,茵陳、蒲公英各30克,黃柏9克,大黃9克。水煎服。(《山西中草藥》)
④治麥粒腫,大便乾燥:秦皮9克,大黃6克。水煎服。孕婦忌服。(《河北中藥手冊》)
秦皮的炮製方法
淨制取原藥材,除去枝梗及雜質,篩去灰屑。
秦皮的複方製劑
●瀉痢寧片
清熱燥濕,涼血解毒,止瀉止痢。於大腸濕熱,血熱毒盛,瀉泄腹痛,下痢後重, 腸炎菌痢見 上述證候者。
●秦皮接骨膠囊
活血散瘀,療傷接骨。止痛。用於跌打,筋骨扭傷,瘀血腫痛。
●八味秦皮丸
接骨,消炎,止痛。用於骨折,骨髓炎。
●魴白頭翁翁
清熱解毒,燥濕止痢。於大腸濕熱弓|起的瀉泄、痢疾等。
●婦陰康洗劑
清熱燥濕,除癢止帶。用於細菌性陰道病、滴蟲性陰道炎、念珠菌陰道炎,且中醫辨證屬濕熱蘊結者,可改善陰部瘙癢、疼痛,帶下夠,尿頻、尿急、尿痛症狀。
秦皮的鑒定
秦皮在用藥時經常有以下混淆情況:
●秦皮與黃連
●秦皮與菊花
二者均屬清熱燥濕之品,均苦寒而能清熱燥濕,火解毒,坷用治濕熱瀉痢,柏帶下等證。然秦皮兼能收澀止痢,止帶,善治熱毒瀉痢,粕帶下;且能清肝瀉火,明目退翳,常用治肝經鬱火所致的目赤腫痛及勝翳膜。黃連苦寒,善清中焦濕熱,瀉心胃實火,並善解熱毒,又可用於熱病神昏,心煩不眠,胃熱煩渴,消穀善饑,癰腫疔瘡。
二者均治目赤腫痛,勝翳膜。然秦皮功善清肝瀉火,明目退翳,宜治肝膽鬱火,上攻於 目所致的兩眼紅腫熱痛,或生翳膜者;又能收澀止痢,止帶,用於濕熱瀉痢,粕帶下。菊花功善疏散風熱,平肝明目,宜治肝經風熱所致的目赤腫痛,羞明流淚;又能清熱解毒,盱瘡癰腫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