綠豆味甘,性涼。歸心、胃經。具有清熱解毒,消暑,利水,降血脂、降膽固醇、抗過敏、抗菌、抗腫瘤、增強食欲、保肝護腎的功效。用於暑熱煩渴,丹毒,癰腫,水腫,瀉痢,藥食中毒等。還可輔助治療蕁麻疹等過敏反應,對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。綠豆中含的蛋白質、磷脂,有興奮神經,增進食欲的功能。

綠豆的功效與作用:清熱解暑、解毒、降脂
綠豆原產地在印度、緬甸地區,現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皆有種植。綠豆可供食用,亦可提取澱粉,製作豆沙、粉絲等,具有清熱解暑、解毒、降脂等功效。
1、清熱解暑:用綠豆煮湯是理想的解暑方法,能夠清暑益氣、止渴利尿,不僅能補充水分,而且還能及時補充無機鹽,對維持水液電解質平衡有著重要意義。
2、解毒:綠豆蛋白、鞣質和黃酮類化合物可與有機磷農藥、汞、砷、鉛化合物結合形成沉澱物,使之減少或失去毒性,並不易被胃腸道吸收。
3、降脂:綠豆中含有球蛋白和多糖,可以促進體內膽固醇在肝臟分解成膽酸,加快膽汁裏膽鹽的分泌,降低小腸對膽固醇的吸收。
綠豆的食用禁忌,綠豆的食用方法
1、適宜人群:煩躁悶亂、咽幹口渴患者
2、禁忌人群:素體陽虛、脾胃虛寒、泄瀉者
3、不宜同食:榧子,榧子味甘,性平,含有豐富的脂肪油,有潤燥通便的功效。但對於脾胃虛弱或消化功能不良的人群來說,綠豆不能和榧子同食,否則會引起腹瀉,不利於人體健康。
4、食用方法:煮湯
將綠豆洗淨,控幹水分倒入鍋中,加入適量清水,大火煮開後改中火熬煮,待綠豆酥爛,湯色碧綠即可食用,有清熱解毒之功效。
綠豆的藥理知識
【中藥名】綠豆 lvdou
【別名】青小豆。
【藥用部位】豆科植物綠豆的乾燥成熟種子。
【產地分佈】全國各省區多有栽培。
【採收加工】立秋後種子成熟時採收,拔取全株,曬乾,打下種子,簸淨雜質。
【藥理研究】降脂與抗動脈粥樣硬化;抗腫瘤;保護肝臟與腎臟。
【化學成分】本品主要含蛋白質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成分。
【性味歸經】性寒,味甘。歸心經、肝經、胃經。
【功效與作用】清熱,消暑,利水、解毒。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。
【臨床應用】 內服:煎湯,15~30克,大劑量可用120克;研末;或生研絞汁。外用:適量,研末調敷。主治暑熱煩渴,感冒發熱,黴亂吐瀉,痰熱哮喘,頭痛目赤,口舌生瘡,水腫尿少,瘡瘍癰腫,風疹丹毒,藥物及食物中毒。
【使用禁忌】藥用不可去皮。脾胃虛寒滑泄者慎服。
綠豆的配伍藥方
①治感冒發燒:綠豆30克,帶須蔥白3個。水煎,白糖調服,每日2次。(《甘肅中草藥手冊》)
②治暑熱霍亂:綠豆五合。煮湯,頓冷,調六一散9克服。(《本草匯言》)
③治飲食不住口,仍易饑餓近似中消:綠豆、橘皮、小麥各一升,炒熟為末。每用末一升,滾水調服。(《壽世青編》豆麥湯)
④治頭風頭痛,明目:綠豆作枕,枕之即無頭風赤眼患。(《普濟方》)
⑤治火眼:綠豆60克。水煎服。(《湖南藥物志》)
綠豆的複方製劑
含有綠豆和綠豆粉的中成藥
牛黃噙化丸
清熱解毒,止痛。用於咽喉腫痛,口燥咽幹,痰涎不出,咳嗽聲啞。
白避瘟散
清涼解熱。用於受暑受熱,頭目眩暈,嘔吐噁心,暈車暈船。
綠豆的注意事項
1、綠豆忌用鐵鍋煮。綠豆含有單寧,高溫下遇鐵會生成黑色的單寧鐵,對人體有害。
2、綠豆不宜煮得過爛,以免使有機酸和維生素遭到破壞,降低清熱解毒功效。
3、老人、兒童以及體質虛弱的人不宜吃綠豆
4、正在服用各類藥物的人不宜吃綠豆
5、綠豆湯不可天天喝
6、過量喝綠豆湯或致腸胃疾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