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豆根的功效與作用,北豆根的食用禁忌,北豆根的食用方法

北豆根一般具有清熱解毒,祛風止痛等功效。北豆根屬於一種中藥材,味甘苦、性寒,有涼血止血、清熱利尿作用。一般當患者出現水腫、小便不通暢、黃疸等症狀可以進行治療,服藥一定要注意用藥的劑量,不要過量,避免引起不良反應。另外服藥期間不要吃蘿蔔,禁止喝濃茶,以免影響藥物的效果。脾胃虛弱者、孕婦不建議服用,一般會影響胎兒發育,造成流產的現象。

北豆根的功效與作用:利咽消腫、清熱解毒、利濕

北豆根有利咽消腫的作用,非常適合急性咽喉炎的患者服用,能夠減輕咽喉腫痛、咽部乾燥、聲音嘶啞等症狀,對扁桃體炎、腮腺炎、口腔炎、支氣管炎等疾病也有一定的療效。北豆根還有清熱作用,肺熱患者可以用北豆根來清除肺熱、緩解咳嗽;北豆根也有解毒的作用,將北豆根搗碎後外敷可以治療蛇蟲咬傷,減少毒素對人體的損害。除此之外,北豆根還有利濕的功效,風濕疾病的患者若出現關節疼痛、麻木、活動不利等症狀,也可以用北豆根來緩解。

北豆根的食用禁忌,北豆根的食用方法

1、適宜人群:咽喉腫痛者、肺熱咳嗽者、風濕痹痛者

2、禁忌人群:便溏泄瀉者、脾胃虛寒者、孕婦

3、不宜同食:藜蘆,藜蘆中含有蝙蝠葛堿,這是一種毒性成分,若是過量攝入可引起中毒反應。而藜蘆也有一定的毒性,且藥性與北豆根相斥,兩者共用容易增加毒性,服用後會危害人體健康,因此配伍上要注意避免。

4、食用方法:水煎,先將北豆根放入水中浸泡一段時間,再將北豆根放入鍋內,並加入適量的清水,隨後用火進行煎煮,煮好後濾出藥液即可飲用。注意北豆根有小毒,需要嚴格控制攝入的劑量。

北豆根的藥理知識

【中藥名】北豆根 beidougen

【別名】磨石豆根、山花子根、蝙蝠葛根、馬串鈴、山豆根、苦豆根、北山豆根、野豆根、黃條香。

【藥用部位】防己科植物蝙蝠葛的根莖。

【產地分佈】生於山地灌木叢中或攀緣於岩石上。分佈於黑龍江、吉林、遼寧、河北、內蒙古等地。

【採收加工】春、秋季采挖,除去莖葉、鬚根和泥土,曬乾。

【性味歸經】味苦,性寒;有小毒。歸肺經、胃經、大腸經。

【功效與作用】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,屬清熱藥下分類的清熱解毒藥。

【臨床應用】用量6~9克,內服煎湯,治療咽喉腫痛、肺熱咳嗽、外痔。治療扁桃體炎和咽喉炎:北豆根、鬼針草等量,煎服;治痢疾、腸炎:北豆根15克,水煎服,或北豆根15克、徐長卿9克,水煎服。

【使用禁忌】脾虛便溏者禁服,孕婦及有肝病患者慎服。劑量不宜過大。

北豆根的相關藥方

①治咽喉腫痛:a.北豆根、射幹各3克。共研細末,吹入咽喉。b.北豆根9克,桔梗3克,酸漿8個。水煎,日服2次。(a、b方出自《吉林中草藥》)c.北豆根、玄參、牛蒡子各15克,枯梗7.5克,甘草5克。水煎服。(《長白山植物藥志》)

②治慢性扁桃體炎:北豆根9克,金蓮花3克,生甘草6克。水煎服。(《河北中草藥》)

③治肺熱咳嗽:北豆根、前胡、牛蒡子、枇杷葉各9克。水煎服。(《陝甘寧青中草藥選》)

④治痢疾、腸炎:北豆根9克,徐長卿9克。水煎服。(《浙江藥用植物志》)

⑤治牙痛:北豆根9克,玄參、地骨皮各6克,甘草3克,水煎服。(《全國中草藥彙編》)

⑥治腰痛:北豆根30克,白酒50毫米,浸7天,每日2次,每次飲1杯。(《吉林中草藥》)

⑦治濕熱黃疸:北豆根9克,茵陳15克,生大黃6克,梔子9克。水煎服。(《陝甘寧青中草藥選》)

⑧治禿瘡:北豆根30克,白糖適量,共研末,用雞蛋搗成膏,敷患處。(《吉林中草藥》)

【炮製方法】除去雜質,洗淨,潤透,切厚片,乾燥。

北豆根的複方製劑

含有北豆根的複方製劑有以下幾種:

可利肝沖劑

理氣化瘀,柔肝通絡。用於慢性肝炎。

克銀丸

清熱解毒,祛風止癢。用於皮損基底紅,舌基底紅,便秘,尿黃,屬血熱風燥型的銀屑病。

複方蒲芩片

清熱消炎。用於急、慢性支氣管炎、肺炎,扁桃腺炎,牙齦炎等。

北豆根片

清熱解毒,止咳,祛痰。用於咽喉腫痛,扁桃體炎,慢性支氣管炎。

抗感靈片

解熱鎮痛、消炎。用於感冒引起的鼻塞、流涕、咽部癢痛、咳嗽、頭痛、周身酸痛、高熱不退以及由感冒引起的扁桃體炎、淋巴腺炎等合併症。

北豆根的鑒別用藥

北豆根和山豆根是兩種不同的中藥材,兩者的植物來源、功效、應用以及用法用量皆不相同。

北豆根是防己科植物蝙蝠葛的乾燥根莖,為清熱解毒藥。北豆根味苦,性寒;有小毒。歸肺、胃、大腸經。具有清熱解毒,祛風止痛之功效。常用於咽喉腫痛,熱毒瀉痢,風濕痹痛。用法用量上,北豆根多煎服,3~9g。

山豆根是豆科植物越南槐的乾燥根和根莖,為清熱解毒藥。山豆根味苦,性寒;有毒。歸肺、胃經。具有清熱解毒,消腫利咽之功效。常用於火毒蘊結,乳蛾喉痹,咽喉腫痛,齒齦腫痛,口舌生瘡。用法用量上,山豆根多煎服,3~6g。

北豆根的注意事項

本品脾虛便溏者禁服。孕婦及有肝病慎服。過量服用(超過15g)可引起嘔吐。

中藥使用需要辨證論治、進行臨床個體化治療。因此,用藥前請諮詢專業醫生,在醫生指導下規範用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