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上柏的功效與作用,石上柏的食用及食用方法

石上柏具有止血、清熱解毒、抗癌的作用,無明顯副作用。具有止血的作用,可以用來治療外傷出血。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,用來治療濕熱性的黃疸,還可以用來治療咽喉腫痛、目赤腫痛等疾病。具有抗癌的功效,可以用來治療肺癌、咽喉癌或者是消化道的癌症。患者應在醫生的指導下謹慎用藥,避免病情加重。

石上柏的功效與作用:清熱解毒、抗癌、止血

1、石上柏具有清熱解毒、除濕、止血的功效;

2、石上柏還可抑制肉瘤S180、延長患者生存期,抑制病毒逆反轉錄酶和人DNA聚合酶、啟動EB病毒VCA、EA抗原的表達、阻斷Ragi細胞表達EA抗原、阻斷B958細胞VCA抗原表達、抑制蛋白激酶C的作用。可用於輔助治療癌症,肺炎,急性扁桃體炎,眼結膜炎,乳腺炎等。

石上柏的食用方法

藥膳:石上柏適量,加豬瘦肉熬粥服用,具體藥物用量應在中醫師指導下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應用。

石上柏的藥理知識

【中藥名】石上柏

【別名】大葉菜、梭羅草、龍鱗草、地梭草、金龍草、龍鱗草、地側柏。

【藥用部位】來源於卷柏科植物深綠卷柏的全草。

【產地分佈】生於密林下的酸性土壤上。主產於我國西南南部及東南各地。

【採收加工】秋後採收,洗淨,曬乾。生用或鮮用。

【藥材性狀】本品全體長20~30釐米。下部莖匍匐狀,略呈壓扁狀,具棱線,常在節處著生細長的根,根端常為須狀。主軸下部葉貼伏而生或有時脫落;上部多分枝,營養葉上面深黃綠色,下麵淡灰黃綠色,二形,背腹各二列,主肋明顯;側葉(背葉)卵狀矩圓形,頂端鈍,兩側不對稱,長4~5毫米,寬約2毫米,上緣有微鋸齒;下緣全緣;中葉(腹葉)卵狀矩圓形,端尖稍不對稱,邊緣具細齒。本品羽片較薄而柔韌。臭無,味淡。

【藥理研究】對小白鼠肉瘤-180有較好的抑制作用;對實驗性肝癌雖抑制作用不明顯,但能明顯延長動物生存天數;對改善矽肺症狀,阻止和延緩病變進展的療效與克矽平相當,而副作用較小。

【性味歸經】性涼,味甘、微苦、澀。歸肺經、胃經、肝經。

【功效與作用】疏風、清肺止咳、解毒止痛、清腫抗癌、利濕。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。

【臨床應用】用量15~30克(鮮品30~60克),煎服。外用適量,搗敷。用治外感咳嗽、肺熱咳嗽、咽喉腫痛、風濕痹痛、筋骨折傷、癰瘡腫毒、濕熱黃疸、絨毛膜上皮癌、肺癌、肝癌、咽喉癌及消化道癌等。

【使用禁忌】尚不明確,謹慎用藥。

石上柏的配伍藥方

①治肺炎,急性扁桃體炎,眼結膜炎:石上柏30克,加豬瘦肉30克。水煎服。(《全國中草藥彙編》)

②治目赤腫痛:石上柏30克,千里光30克,蒲公英15克。水煎服。(《四川中藥志》1979年版)

③治風濕:大葉菜、瓦皮風等量。煎水熏洗。(《貴州民間藥物》)

④治絨毛膜上皮癌、肺癌、咽喉癌及消化道癌症:石上柏300克。上藥洗淨,加水煎煮2次,每次各3小時,合併煎液,過濾,濃縮,加乙醇至含醇量為80%,靜置24小時,過濾除去沉澱物,濾液回收乙醇,再濃縮成膏狀,加入適量澱粉使成軟材,制粒,乾燥,壓片。制得1000片,每片含原生藥0.3克。口服,成人每次2.1克,每日3次。(《四川中藥志》1979年版石上柏片)

石上柏的注意事項

1、適宜人群:咽喉腫痛、濕熱黃疸、風濕痹痛、外傷出血者

2、禁忌人群:脾胃虛寒者,孕婦,嬰幼兒不宜服用

3、不宜同食:在應用本品期間應避免與辛辣刺激性食物同食,如辣椒、生薑、大蒜等。

與辛辣刺激性食物同食會加重病情